晋察冀根据地股票杠杆,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,但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绩不算突出,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将才匮乏,聂帅一度为此很忧虑。将才,不等同于常规意义上的人才,具备战术谋划和前线指挥能力的军事干部,才算将才。 聂帅和杨成武等人,从1937年开始经营晋察冀,成效是很显著的,财力和兵源都有保障,老百姓认可度也高,属于全国最富庶的根据地了。某种程度上看,晋察冀的“头牌”将军杨成武,跟老首长聂帅风格很像,都是全面型的治军之才,并非传统意义上大杀四方的“武将”。 而军区副司令员萧克,原本被军委派来负责野战军作战事务,但他在晋察冀的部队改革、实际战绩,都不尽如人意,靠萧克也撑不起战场局面。 展开剩余76%郭天民是一员悍将、能带兵,但脾气也大得很,1946年涞源会议上与上级闹掰了,从此没有执掌过晋察冀的主力部队,后来干脆去了晋冀鲁豫军区,成为刘伯承的麾下战将。 另外陈正湘和郑维山,也是能打的,但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,解放战争中没有完全在晋察冀展现出才能。特别是陈正湘,他受到严重的伤病困扰,缺席了几场关键大战;郑维山则是在后来的朝鲜战场,表现出色。 有人可能会说,1947年晋察冀重建野战军之后,部队战斗力越来越好,不再像早期面对傅作义时那样难堪,杨得志作为野战军司令员,指挥能力堪称一流,把战绩给赶上来了。没错,接下来就要说杨得志了,他的情况非常特殊。 “双红一”战将杨得志,当然厉害了。抗战时他就是115师685团首任团长,那是双红一的基干队伍;后来杨得志还担任344旅代旅长,替徐海东接管原红十五军团部队。这样的名将,放在哪都厉害、作用都大。可原本杨得志,根本就不算是晋察冀军区的人。他能归属晋察冀,属于“巧合”、外加聂帅奋力争取的结果。 前面说了,抗战初期杨得志在115师任职,八路军大扩军后,他被刘帅留在了晋冀鲁豫军区,按道理以后会发展成二野虎将。但抗战胜利后,他被军委紧急点将,带着晋冀鲁豫一纵北上开发东北地区,争夺战略主动权。这么看来,杨得志要变成四野战将了。 可中间又发生了波折。我军往东北运兵太猛,各路出关人员已经超过10万人,国民党军自然不会毫无动作,等到杨得志部队赶到晋察冀时,没法再走了:敌人已经封锁了北上通道,导致晋冀鲁豫一纵,不得不暂时滞留晋察冀,等待上级指示。聂帅面对不利战局,正是苦恼之时,毫不意外地打起了杨得志的“主意”,把他作为理想中的野战军建军基石。 刘帅那边当然舍不得杨得志,既然发生变故去不了东北,按道理就该原路返回晋冀鲁豫,哪能随便“截胡”?但聂荣臻实在求贤若渴,晋察冀的局面比晋冀鲁豫要困难,也是事实。最后聂荣臻提出:晋冀鲁豫一纵可以送回去,部队不要了,把杨得志留下就行,务必留下! 这个方案看似做了让步,但也不是很好让人接受,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。此时朱老总正在晋察冀整训队伍、鼓舞士气,在老总的协调斡旋下,聂帅的愿望还是达成了,杨得志正式留在了晋冀鲁豫军区,并出任复建后的野战军司令员,也就是军事上的核心人物。至于他的部队,则如聂帅之前承诺的那样,由苏振华同志带回了刘邓大军。 杨得志,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将才,不光在解放战争时扬威华北,抗美援朝时还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,79年又参与领导过对越反击作战,他是真正的国之良将。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,专注于军情、军史、战史、国际关系研究,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,带来精彩细节。作品覆盖图文、视频、音频领域股票杠杆,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,也欢迎您点赞、评论支持,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。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 发布于:山东省 |